未出土时先有节,及凌云处尚虚心

正直、奋进、质朴、担当……这些品质是广东省中山市东区竹苑小学从竹文化中提炼出来的。学校依托校园的一丛丛竹林开设与竹相关的特色课程和主题活动,引导学生观察竹、学习竹、亲近竹,将竹文化中蕴藏的君子品格内化于学生言行之间,培养学生成为品学兼优的“竹德少年”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竹子的文化内涵丰富,与松、梅并称“岁寒三友”,与梅、兰、菊并称“四君子”。在中华文化中,竹子被赋予正直、谦虚、坚韧、奋进等君子品格,具有深厚的育人价值。广东省中山市东区竹苑小学借助竹文化探索育人之道,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像竹子一样在土壤里扎下人生根基。


(资料图)

校园中的竹:将品格内化成行为

学校的校园布置都围绕“竹”展开:竹贤楼、竹立楼、竹乐轩、竹品园,许多学生学习和休息的地方都有“竹”的名字;“竹苗艺术社团”“竹苗广播站”“竹乐悠悠小舞台”“竹苗书吧”等,则是学生自主展示的舞台;各楼层的走廊墙和柱子上,与竹子相关的书画、诗词、美文随处可见……学生入校即与竹相伴,享受竹文化的浸润和熏陶。

围绕竹文化建设,学校每学期开展一系列竹文化主题活动。每学年的开学礼,学生身穿传统服装,走过竹子图案的启智门,教师为学生致“开笔礼”并教授他们传统礼仪知识;每学期开展竹苗诗配画比赛,学生将心中的竹子描绘在纸上,在写写画画中领悟诗的意蕴;在“竹苗讲故事比赛”现场,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关于竹子的故事和传奇,带领观众神游竹子王国;“竹诵”经典诵读比赛现场,身披鹤氅的学生吟诵着一首首竹主题的诗词,体会诗词文赋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。

学校还会开展“竹德少年——红领巾争章”活动,引导学生对照“正直、奋进、虚怀、质朴、卓尔、善群、担当”等标准规范,奋发向上,积极争章,将竹文化内化于学生的行为培养之中。

在处处充满浓郁竹文化气息的校园,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享受竹文化的滋养,学习和领悟竹子的品格,向着“竹德少年”的目标不断攀登。

课程中的竹:将文化融合于教学

学校扎实推进竹文化课程建设,通过主题课、融合课等课程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

主题课程由多学科教师共同制订课程方案、确定教学内容、开发校本读物、制作教学课件、设计教案和学习单,帮助学生了解有关竹子的生物和文化等知识。课程分为“生物中的竹”“诗词中的竹”“书画中的竹”“舞蹈中的竹”等模块,每个模块包含3课时,教师分别用连续3周的综合实践课完成教学。

在“生物中的竹”模块,学生观察竹子的图片和实物后,教师提问:“名字中有‘竹’的都是竹子吗?竹子和竹叶的形状是怎样的?竹子怎样繁殖后代?”带着这些问题,学生合作查阅资料,然后分小组进行汇报。

“竹子通常是笔直的,表面很光滑,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竹节,竹节摸上去粗粗的。竹叶很狭长,边缘是锯齿状的,大部分竹叶是深绿或浅绿色。”

“虽然我们平时很少见到竹子开花,但大部分竹子经过一定的生长周期后会开一次花,开花后结成‘竹米’,然后萌发生长并长成新竹。”

“全世界大约有1200多种竹子,我国有250多种,麻竹、毛竹、箭竹、斑竹……多得数不过来。”

认识了“生物中的竹”后,教师带着学生走进“诗词中的竹”,感受古代文人心目中竹的形象。通过《竹石》《于潜僧绿筠轩》等名篇佳作的赏析,学生领略着竹子“千磨万击还坚劲”的坚韧和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”的思想境界。

接下来,学生走进“书画里的竹”。教师向学生展示吴昌硕、郑板桥等名家关于竹的画作,学生欣赏画家笔下挺拔俊秀、岁寒不凋的竹子,品味“君子当如竹”的心境;学生还进一步学习和了解甲骨文、金文、小篆、隶书等书体中“竹”字的写法和演变过程,欣赏王羲之、怀素、王铎等书法家笔下的“竹”字。

舞蹈教师也将竹文化元素融入民族舞蹈,创编了颇具特色的竹竿舞,让学生用童真的表演演绎竹文化。“开、合、开、合、开开合”,伴随着节奏明快的音乐,竹竿交错旋转,学生用欢快的舞姿表达自己对竹子的热爱。

学校非常重视学科融合和学科渗透,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合渗透竹文化的内容知识。语文课上,低年级学生快乐地唱着“竹子谣”,教师带着他们认识并书写“竹”字,找出包含“竹”偏旁的字,开展“竹”字成语接龙,拓展学生关于竹文化的语文知识。美术课上,低年级学生用竹叶贴出一幅幅活泼灵动的竹叶贴画,中高年级学生迫不及待要将自己心中的竹子诉诸笔端,一边轻念口诀一边挥舞画笔,一幅幅清幽雅致的竹图跃然纸上。音乐课上,教师带领学生欣赏《戏竹》《观竹》《独坐幽篁里》《竹语间》《竹林七弦》等乐曲,帮助学生认识笛、笙、箫、筝、竽等竹乐器。

实践中的竹:将知识迁移到生活

课堂学习之外,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在生活中与竹深入接触,才能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从书本迁移到生活,完成“初步感知—实践应用—迁移创新”的过程。学校开展以竹文化为主题的项目式综合实践活动,让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,围绕“观察竹、制作竹、种植竹”等方面开展探究实践,进而达到对竹文化“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”。

竹文化综合实践的第一步是观察竹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进学校的小竹林,观察竹根、竹竿、竹叶的颜色,观察竹子的生长环境和特点,然后小组分工协作为竹子制作一张“名牌”。周末和假期,教师布置各小组观察自然中的竹,学生提前协商规划,去山林、公园、市场等场所观察竹子,记录不同种类竹子的形态、习性、用途,以照片、日记等方式记录观察过程,最后回到学校分享自己的所思所获。

除了观察真实的竹子,学生也会观察生活中的竹制品,比如竹筐、竹篮、竹席、竹床、竹椅、竹帘等家居竹制品,以及竹笔筒、竹根雕、竹匾等竹工艺品。学生了解每样竹制品的价格、特点、制作工艺,用文字或图画的方式记录在教师提前设计的学习单上。完成观察任务后,学生更是跃跃欲试想制作一件喜欢的竹制品。教师买回篾条等材料分发给学生,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盛放物品的竹编四角篮:整齐摆放竹片—有序穿插竹片—收拢四端并扎紧—细节整理及装饰。除了制作成竹制品,竹子也可以制作成食物,学生纷纷在家当起小厨师,一份份色香味俱全的竹笋炒肉、竹筒饭等美食新鲜出炉。

种植竹是竹文化综合实践的最后一步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种竹方式:有的在家中小花园种上一株凤尾竹、罗汉竹或琴丝竹;有的在花盆里种下一株玉山竹或米竹;有的在花瓶里水养几根富贵竹……无论哪种方式都不影响学生一路伴随竹子成长的欣喜和收获,他们每天观察和记录着竹子的生长过程,将竹子的点滴变化写进观察日记,在班级分享自己种竹的点滴发现。“我的富贵竹种在花瓶里10天了,昨天插在水里的部分长出了几条细根”“我的米竹长高了,刚种下时是15厘米,现在有21厘米了”,种竹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,又培养了他们照顾植物的责任心和耐心,成为他们难忘的成长经历。

通过校园布置、课程建设、综合实践等一系列做法,竹文化浸润在学校的每一个教育环节,学生全方位内化竹文化,深刻领悟竹的君子品格,努力成为脚踏实地、凌云拔节的“竹德少年”。

(作者单位系广东省中山市东区竹苑小学)

关键词:

编辑: MO
下一篇: 最后一页

相关新闻

精彩推送